当“郑和号”海公铁联运班列从昆明晋宁驶出,沿中老铁路黄金通道直抵老挝万象,经公路高效接驳至泰国拉廊港,最终通过海运抵达孟加拉国吉大港,其意义不仅在于运输方式的创新,更在于它开辟了一条绕开马六甲海峡的全新国际物流通道。这条全长缩短、时效提升的运输线路,正在打破传统海运格局的桎梏,重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秩序,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海公铁多式联运,是提升国际物流效率的 “加速器”。长期以来,马六甲海峡作为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承载着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海上贸易运输量。然而,这条通道面临着通航能力饱和、海盗威胁等诸多风险,传统的单一运输模式存在时效低、成本高、衔接不畅等问题,难以满足全球化背景下快速响应的市场需求。“郑和号” 班列另辟蹊径,通过中老铁路、公路与海运的无缝衔接,成功构建起从中国西南直达南亚的替代通道。这种运输线路的战略性转移,不仅将运输时间缩短约 50%,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程度,为我国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提供了多元化保障。
海公铁多式联运,也是提升经济效能、降成本增效益的切实写照。新航线带来的距离缩短直接转化为显著的经济效益。以昆明至孟加拉吉大港的货运为例,传统海运需绕行马六甲海峡,全程约需 35 天;而 “郑和号” 班列仅需 18 天即可抵达,时间成本大幅降低。这种时效提升不仅意味着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加快,更使得生鲜农产品等高时效商品能够顺利进入国际市场。例如云南的新鲜蔬菜,通过这条快速通道可在更短时间内抵达东南亚及南亚市场,既保证了产品品质,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据测算,运输周期的缩短可为企业节约 20%-30% 的综合物流成本。
海公铁多式联运,为区域经济合作注入了强劲动力。“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加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郑和号”班列的开通,依托中老铁路这一黄金通道,有效助力孟中印缅国际大通道、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将中国西南地区与南亚东南亚紧密连接在一起。这种互联互通模式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更为产业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600 多年前,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如今,以“郑和号”命名的班列从其故乡出发,打破了传统海运的路径依赖,为全球供应链的优化提供了新方案。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类似的多式联运通道将不断涌现,逐步构建起安全、高效、多元的国际物流网络。这种格局的重塑,不仅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资源运输安全,更将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鲁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