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用户注册1943年2月2日,柏林。希特勒的指挥中心“大本营”内,气氛紧张且混乱不堪。陆军总参谋长库特·蔡茨勒将军步履匆匆地在战斗指挥室中徘徊,他的眼中充满焦虑和绝望。他急切地等待着来自斯大林格勒战场的最新情报。那里的德军第六集团军正遭到苏军的围困,约有25万人正面临生死抉择。无线电员们忙得不可开交,信号中不断传出“滴滴哒哒”的声音,他们无休止地呼叫,希望能得到一丝希望的回应。然而,电报终于来了,是从斯大林格勒北部苏军包围圈传来的短暂信息:“我们已经达到职责,战斗到最后……”信息戛然而止。蔡茨勒将军抓起话筒焦急地呼叫,却没有任何回应,最终,他双手捂住头,绝望地跌坐在沙发上。
自莫斯科战役中,德军遭遇重创,损失超过50万兵力后,德国的战局便一度陷入困境。士兵们心中早已充满预感,许多人开始认为,希特勒会重蹈拿破仑当年的覆辙,踏上兵败莫斯科的老路。然而,由于德军从莫斯科附近地区的撤退迅速,苏军猜测德军可能会如同拿破仑一样在东线退却,于是决定发动一次全面反攻。斯大林决定派出预备队,希望通过全线反击削弱德军的中央集团军,并在运气好的情况下消灭南北集团军。
1942年,随着苏德战争进入第二年,战斗的重心从夏季开始转移到斯大林格勒。在这里,德军和苏军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德军虽然占领了城市90%的区域,但始终未能完全控制这座城市。双方在街道、巷道、楼房之间展开了逐寸争夺。战斗如此激烈,以至于一名德军士兵曾描述:“我们占领了客厅,可厨房被苏军夺回;我们占领了整栋楼,地下室又被苏军收复。”斯大林格勒逐渐成为一台名副其实的“绞肉机”,吞噬着德军无数的生命。在这里,士兵的存活时间甚至不超过24小时。
1942年11月20日,随着苏军的反攻开始,局势逐渐对德军不利。叶廖缅科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南部发起反击,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根本无法抵挡,迅速被苏军歼灭。随着对南部战线的胜利,苏军紧紧逼近第六集团军,围绕斯大林格勒形成了包围圈。到11月23日,西南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成功会师,彻底封锁了德军。
到11月30日,苏联红军三个方面军合力将德军第六集团军的22个师、5个军,以及部分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约25万人困在了斯大林格勒1500平方公里的包围圈内。
在第六集团军面临完全被歼灭的危机时,前线指挥官曾提出突围的建议,或者请求空军增援。德国第八航空军司令马廷·菲比希和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向希特勒汇报了空中补给的紧急需求,但希特勒的回答却是简单而冷酷的:“不行!”他坚持认为,所有占领的土地都不能再丢失,尤其是斯大林格勒。尽管前线司令一再警告,希特勒依旧执意要求空军负责补给。
历史上,德军曾凭借空中补给成功解围,比如在1942年2月,德军6个师被困在德米杨斯克附近,通过空运将物资送到,从而避免了全军覆没。由于苏军在该地区的空中力量较弱,空运得以顺利进行,取得了一定效果。这给希特勒和戈林元帅留下了深刻印象,认为空运可以解决第六集团军的困境。然而,现实情况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空运补给的数量庞大且远远超过了空军的实际能力。蔡茨勒将军曾警告戈林,空军每天需要运送至少500吨物资,而空军的承诺显然无法兑现。戈林和希特勒对此却充满信心,甚至在绝对不可能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要通过空运维持第六集团军。
11月下旬,天气开始恶化,气温骤降,浓雾和大雪使空运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飞机不仅容易结冰,甚至连发动机也无法适应严寒的天气。空军指挥官们试图冒险飞行,尽管许多飞机仍在风雪中起飞,但运输的物资远未达到预期的标准。即使调动了更多的He-111轰炸机,物资空运的数量依然远不足以满足第六集团军的需求。
12月初,空运的效率极其低下。菲比希中将亲自向希特勒报告,称空运的进展远远没有达到预计目标。面对饥饿和严寒,第六集团军的士兵们开始无奈地杀死马匹,甚至生吃马肉和马头。补给的严重不足使得德国士兵面临极度的困境。
随着苏军逐步收复周边地区,空运的路线被切断,空投物资也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到1943年2月2日,最后一架空运飞机飞抵斯大林格勒上空时,地面已一片死寂。经过几个月的恶劣战斗,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集团军最终全军投降。
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标志着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让德国空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空运行动中,德国空军损失了488架运输机和近400名飞行员,这对德国空军来说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从此,德国空军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的辉煌。
希特勒固守的决策,尽管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最终未能挽救第六集团军,反而加速了德国的失败。